联系我们
中医课堂首页 > 中医课堂
(一)中医养生入门体系总框架
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,祖国医学是其中瑰宝之一,而养生更是保证“健康生活”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。中医养生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,早在两三千年前,《周易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老子》里面就有了一套很文整的养生原理。千百年来,它为炎黄子孙的保健养生、繁衍康泰作出了巨大贡献。但是其浩如烟海、洋洋大观,作为我们普罗大众如何去学习了解其中一些辨症道理,而不致于学习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,或者有区分有取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保健方法呢?作为健康自然文化传播的高蒂雅企业,不妨抛砖引玉,给于您一些方法,依下面一个简单的入门提纲去学习,可能事半功倍:
一元整体观

二仪分阴阳
三宝精气神
四诊望闻问切
五行木火土金水
六淫风寒暑湿燥火
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
八纲阴阳虚实寒热表里
九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燥
十方四君子汤/四物汤/八珍汤/六味地黄丸/金匮肾气丸/化淤络煎/归脾丸/复脉汤/补中益气汤/小柴胡汤
(二)养生就是要养阳气
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;故天运当以日光明,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。
——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
万物之生由乎阳,万物之死亦由乎阳。人之生长壮老,皆由阳所为之主:精血津液之生成,皆由阳气为之化,所以[阳强则寿,阳衰则夭]养生必须养阳。易怒、贪食、酗酒、熬夜、欲望太多、懒于活动…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无不在戕害着我们体内宝贵的阳气。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,其实,固守阳气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吃、穿、住、行的点滴生活中。
第一 惜精神
中医养生学认为,养生的真谛就在于固护阳气,保养精气,而精气维持生命机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藏精与行气这两个方面。那么,怎样才能使精气内藏呢?精神养生法,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,自动清除贪欲,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,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,调节情绪,使自己的心态平和、乐观、开朗、豁达,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。
第二 节饮食
两千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一书中,第一篇《上古天真论》中有一句话叫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”,这里的“饮食有节”是指饮食要有节制,不能随心所欲,要注意进食时间和饮食量。宋代大学士苏东坡,有一句八字名言,“已饥方食,未饱先止”。什么叫“已饥方食,未饱先止”呢?他认为我们不饿的时候,不要轻易进食,有饥饿感的时候吃饭才香。
第三 慎风寒
风,实际上就是空气当中流动的气。中医里讲,风邪是不能独伤人的,它一定会夹杂着寒、热、暑、湿、燥。一般风邪会伤及人的什么部位呢?古人讲“巅顶之际,唯风可到”。风寒伤人最常见的表现是头痛、鼻塞、流清鼻涕,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伤风感冒。
第四 戒嗔怒
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,它能使人心跳加快、情绪冲动,一时失去冷静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。嗔怒更大的危害是造成人们身心健康的极大损伤。五脏六腑中,哪个脏器首当其冲地受到嗔怒的伤害?生活中避免这种伤害的有效方法又是什么呢?
★ 人的生长壮老,阳气由盛到衰
★ 阳气足,有病可以得福,置之死地能后生
★ 阳气衰,万病不请自来,求天万天不应,求地地不灵
★ 要想身心繁荣昌盛,首先要建设好人体的自身阳气修复系统